“挖一个比特币需要多少度电?”这个问题,既是对挖矿能耗的好奇,更触及虚拟货币产业的核心争议。作为依赖算力竞争的生成机制,比特币挖矿本质是计算机集群24小时不间断运算的过程,电力消耗堪称“天文数字”。而这一数据的背后,不仅是能源的巨大消耗,更暗藏着政策与经济的双重风险。
挖一个比特币的耗电量并非固定值,而是随全网算力动态波动,曾创下131万度电的历史高点——这一数值相当于我国一个普通家庭近百年的用电量,或支撑一座小型工厂运转数月。具体来看,矿机能效是基础变量,主流蚂蚁矿机S19单台功率约3250瓦,即便按当前最先进矿机计算,单枚比特币挖矿周期内的总耗电量也需80万-100万度。全网算力的持续攀升更让能耗水涨船高,如今每增加1EH/s算力,日均耗电量就会增加约2.16万度。
能耗背后是沉重的成本与环保压力。对矿工而言,电费占挖矿总成本的60%以上,按0.6元/度的工业电价计算,挖一枚比特币仅电费就需48万-60万元。当比特币价格跌破2万美元时,“挖矿收益不及电费支出”的窘境便会频繁出现。从环保视角看,即便52.4%的挖矿使用可持续能源,单枚比特币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超27吨,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6万公里的排放量。
更关键的是政策红线不可触碰。我国已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,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参与挖矿活动,相关电力供应也被严格管控。部分人试图通过“偷电”“借工业用电名义挖矿”等方式降低成本,殊不知这类行为已涉嫌违法,不仅面临设备查封、资金损失,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。所谓“节能挖矿技术”,也只是杯水车薪,无法改变其高耗本质。
挖一个比特币的耗电量数据,本质是对资源错配的警示。在全球推进“双碳”目标的当下,这种高耗低产的活动既不符合环保理念,也违背我国监管要求。与其纠结具体的耗电数值,不如清醒认识到挖矿的违法性与危害性。远离虚拟货币挖矿,既是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准则,也是守护生态与个人财产的理性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