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放开加密货币是真的吗?政策底线与探索方向解析

“中国放开加密货币是真的吗?”近期伴随全球加密监管松动的消息,这一疑问持续引发市场热议。真相是,我国境内加密货币交易的禁止性政策并未松动,但以香港为试点的包容性探索正在推进,二者共同构成当前加密领域的政策图景,需精准区分才能避免认知偏差。
从官方表态来看,境内严监管底线清晰明确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示,2017年以来的虚拟货币风险防控政策仍有效,下一步将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和炒作。这意味着境内任何加密货币的交易、兑换及相关经营活动,均属于违规范畴,所谓“全面放开”的说法缺乏政策依据。
市场误解的产生,与香港地区的监管实践密切相关。2024年起,香港推行主流加密资产交易所牌照化制度,允许合规平台开展比特币、以太币交易,并成功探索ETF上市。作为背靠内地的“桥头堡”,香港的试点常被误读为“内地放开信号”,实则二者监管体系相互独立,香港经验更多是为内地未来探索积累数据。
我国的政策逻辑是“风险严控与创新探索并行”。在坚决打击境内炒作的同时,监管层正密切跟踪境外稳定币发展,并考虑推动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监管规则。这种差异化策略既防范了金融风险,又为参与全球加密治理保留了空间,与欧盟的分类监管、美国的战略储备形成鲜明对比。
综上,“中国放开加密货币”是对政策的片面解读。短期内境内严监管不会动摇,投资者切勿轻信“政策松绑”的虚假信息;中长期看,随着香港试点经验成熟,或出现内地合格投资者参与境外合规交易的路径,但这与“全面放开”有本质区别。认清政策边界,远离境内违规交易,才是保障自身权益的关键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