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Plume 空投” 近期在社交平台逐渐出现,以 “新公链生态福利”“稀缺代币免费领” 为宣传点吸引用户关注。但截至 2025 年 10 月 29 日,公开渠道未检索到 “Plume” 项目有权威的白皮书发布、合规运营资质或主流交易所背书,其所谓 “空投活动” 大概率是虚拟货币诈骗的新变种,与此前 “免费领空投币” 的骗局逻辑高度重合,参与即面临资产、信息与法律的多重风险。
“Plume 空投” 的宣传话术极具迷惑性,专门针对对 “新公链”“生态代币” 认知有限的用户。骗子常通过 Telegram 群组、加密货币论坛散布信息,将 “Plume” 包装成 “下一代去中心化存储公链”,宣称 “空投代币总量仅 1 亿枚,早期参与者可免费领取 1000 枚,未来上线交易所预计涨 100 倍”。为增强可信度,还会伪造 “与某云服务巨头合作” 的意向书、虚假的链上合约地址,甚至盗用其他公链项目的技术文档拼凑成 “Plume 白皮书”。这种 “伪技术 + 高收益” 的包装,与此前 “MOG 币”“Cati 币” 等空气币骗局的宣传手法如出一辙,本质是利用用户对 “新生态红利” 的期待突破心理防线。
从 “参与 Plume 空投” 到 “资产被套”,骗局已形成成熟的三步收割链条。第一步是诱导入局:通过 “限时 48 小时领取”“仅开放 1000 个名额” 制造紧迫感,推送非官方钓鱼链接,要求用户下载 “Plume 钱包” 或 “Plume 空投助手”—— 这些 App 均未在正规应用商店上架,需通过第三方网站安装,刻意规避安全检测,实则暗藏恶意程序。第二步是窃取权限与信息:用户注册后,会被要求 “绑定虚拟货币钱包以接收空投”,诱导输入钱包私钥或助记词;部分还以 “身份验证” 为由索要身份证照片、银行卡信息,一旦提交,骗子可直接转移钱包内资产,或利用个人信息从事违法活动,这与 2023 年 “Inferno Drainer” 通过空投窃取超 8000 万美元资产的手法完全一致。第三步是强制付费或卷款跑路:若用户未察觉异常,继续操作会被提示 “需支付 50U 燃料费解锁空投”,或 “邀请 5 名好友注册可免手续费”;当用户付费或完成拉新后,要么收到的 “Plume 代币” 是无任何链上记录的空气币,要么 App 直接显示 “系统维护” 并无法登录,资金与信息双双受损。
参与 “Plume 空投” 面临三重不可控风险,且均无法律保障。资产安全方面,85% 以上参与此类小众项目空投的用户会遭遇 “领币不成反丢钱”—— 要么钱包被转空,要么支付的 “燃料费” 石沉大海,正如广东公安公布的案例,某用户为参与 “某公链空投” 泄露私钥,导致钱包内 12 万元 USDT 被盗,因虚拟货币交易非法,最终无法通过法律维权。法律层面,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空投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“Plume” 作为未合规备案的虚拟货币项目,其相关活动涉嫌非法集资;若参与过程中使用非法 VPN 连接海外节点,还可能触犯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》,面临罚款甚至刑事追责。信息安全上,虚假 “Plume” App 会在后台窃取手机短信、支付记录等敏感数据,部分还会自动发送诈骗链接给通讯录好友,导致 “一人受骗,多人遭殃”。
需特别警惕的是,“Plume 空投” 可能随监管加强升级骗局形式:有的会宣称 “与实体企业合作,空投代币可兑换商品”,实则诱导用户购买高价劣质产品;有的会伪装成 “区块链游戏空投”,要求用户充值 “游戏币” 解锁领币资格。但无论包装如何变化,只要出现 “非官方渠道推广”“索要私钥 / 付费解锁”“无权威背书” 三大特征,必是骗局。合法的空投活动(如主流公链的生态激励)只会通过项目官网、认证社交媒体账号发布,且绝不索要私钥或收取费用。
特别提醒:“Plume 空投” 绝非所谓的 “生态福利”,而是针对虚拟货币新手的精准诈骗陷阱。我国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的整治已覆盖全链条,参与此类活动不仅会血本无归,还可能留下违法记录。遇到 “Plume 空投” 宣传,务必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核实项目真实性,坚决不点击陌生链接、不泄露私钥、不支付任何费用。如发现可疑线索,立即向公安机关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,守护自身财产与法律安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