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WLD 币未来 5 年估值” 的讨论始终裹挟着概念热度与市场投机情绪,但从其代币解锁机制、生态困境与监管环境来看,任何具体估值数字都是缺乏根基的幻象。这种依赖 “虹膜认证概念” 而非实质价值的代币,未来 5 年不仅面临持续的稀释压力,更可能因合规危机陷入流动性枯竭,参与交易暗藏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部分乐观预期的核心逻辑,本质是对 “AI + 区块链” 概念的过度解读。依托 OpenAI 创始人山姆・阿特曼的背书,有观点将 WLD 币与 AI 赛道的增长绑定,类比 2025 年 AI 概念代币的阶段性涨幅,给出 “5 年内价格或达 10 美元” 的预判。这种预期忽略了加密市场的底层逻辑 ——Galaxy Research 对 2025 年比特币突破 18.5 万美元的预测,核心支撑是机构资金入场与黄金储备替代需求,而 WLD 币缺乏类似的价值锚点。其所谓 “全球数字身份生态” 截至 2025 年 9 月仅实现 20 亿枚流通,且用户增长停滞,与 “75% 代币分配给社区” 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,概念热度难以转化为实质价值。
代币解锁计划已提前锁死未来 5 年的估值空间。根据 CryptoRank 数据,WLD 币总供应量 100 亿枚,2025 年流通量仅 20%,但 2028 年前将进入加速解锁阶段,届时大量团队与投资者持有的代币将涌入市场。这种 “供应激增” 的压力已显现端倪:2025 年 9 月 WLD 币交易所流入量创年度新高,3750 万枚代币的抛售导致价格在市值增长的同时跌至 1.77 美元,较 2024 年 3 月的峰值缩水 85%。按此趋势,未来 5 年随着超 50 亿枚代币逐步解锁,稀释效应将持续压制价格,所谓 “估值增长” 不过是市值随供应量膨胀的数字游戏,普通投资者持有的代币价值反而会不断缩水。
生态争议与监管高压进一步瓦解估值基础。WLD 币的核心模式 —— 通过 Orb 设备扫描虹膜获取 World ID—— 已引发全球监管质疑,香港隐私专员公署因 “涉嫌窃取个人资料” 对其展开调查,多个国家暂停其运营。这种合规危机直接冲击生态落地:虹膜认证的隐私风险导致用户增长停滞,而缺乏活跃用户的 “数字身份体系” 根本无法支撑代币估值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代币合约存在中心化控制漏洞,_owner 账户可直接操控核心功能,这种设计为项目方 “抽地毯” 预留了操作空间,类似此前 SLERF 币的资金转移风险随时可能爆发。
法律层面的红线更让估值讨论失去意义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WLD 币作为未经批准的代币,其交易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已属非法。即便忽略解锁与合规风险,参与交易仍可能面临资金冻结、平台跑路等问题 ——2025 年 10 月加密市场 191 亿美元爆仓事件中,此类概念代币跌幅普遍超 30%,印证了其 “高波动、低抗风险” 的投机本质。
综上,WLD 币未来 5 年的估值幻象,早已被解锁压力与合规危机击碎。投资者应摒弃 “概念背书即价值” 的幻想,认清虚拟货币的投机本质与非法属性,坚决远离相关交易,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守护资产安全。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