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BitNasdaq 交易所推出的平台币 BNQ 凭借 “创新挖矿机制” 持续引发讨论,但截至发稿,尚未查询到其明确的实时价格、24 小时交易量等核心市场数据,仅能从项目方披露信息中窥见其运作模式与潜在风险。
据项目方宣传,BNQ 主打 “POW+POC” 混合机制,宣称是全球唯一通过销毁挖矿实现增值的平台币。其代币设计颇具噱头:总发行量 1000 亿枚,44% 原始代币直接销毁用于算力兑换,初始流通量仅 1%,剩余 55% 通过挖矿释放,且每 180 天产量递减 5%,预计 99 年挖完,以此营造通缩预期。此外,还设置从见习经纪人到超级矿池主的等级体系,高级别参与者可获 80% 手续费返佣等权益,鼓励用户拉新与投入算力。
但这种模式暗藏多重隐患。首先,“高返佣 + 等级晋升” 的设计与多地监管提示的非法集资特征高度吻合 —— 以 “金融创新” 包装,通过层级奖励诱导拉人头,本质上涉嫌传销式运作。其次,通缩叙事缺乏支撑,初始流通量仅 1% 意味着大量代币掌握在项目方手中,未来释放可能引发巨量抛压,与 “价值增值” 承诺形成矛盾。更关键的是,其所谓 “社区治理”“放弃项目主导权” 的说法无实际证据,反而存在资金池运作嫌疑。
监管层面的风险尤为突出。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BNQ 作为无合规资质的代币,其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近期多地警示显示,类似 “销毁挖矿”“高额返佣” 的宣传多为诈骗套路,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诱导投资者入局。
业内提醒,今日流传的 BNQ 相关宣传,实质是典型的概念炒作。投资者切勿被 “通缩增值”“高收益” 等话术迷惑,需警惕其背后的非法金融风险,远离此类虚拟货币交易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