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虚拟货币交易的热潮中,不少人因炒币获得了巨额收益,然而,这些收益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。“炒币赚的钱会被没收吗” 成为众多参与炒币者心中的疑问,而答案需从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定性和监管政策中寻找。
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态度十分明确,将其视为非法金融活动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指出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如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,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擅自公开发行证券、非法经营期货业务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这意味着,炒币行为从本质上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,其收益自然也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。
一旦炒币行为被认定为违法,所获收益极有可能被没收。从实际案例来看,多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诈骗、非法集资案件中,涉案人员通过炒币、操纵虚拟货币价格等手段获取的非法所得,在案件侦破后均被依法追缴。例如,某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以高收益为诱饵,吸引投资者入场,通过操纵币价让部分早期参与者获利,诱导更多人跟风。最终该平台被认定为非法集资,平台运营者及部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的参与者,其账户内的虚拟货币及变现后的资金,都被司法机关没收,用以返还受害者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。
即使炒币者并非直接参与违法犯罪组织,只是单纯在交易平台上进行虚拟货币买卖并获利,也可能面临资金被冻结、没收的风险。由于虚拟货币交易缺乏有效的监管,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向难以追踪,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、恐怖融资等违法活动。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为了防范金融风险,一旦发现资金与虚拟货币交易有关联,且存在可疑交易行为,便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资金进行冻结。若经调查确认资金来源与非法金融活动相关,那么这些资金将被依法没收。
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违背公序良俗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这也进一步表明,炒币所获得的收益在法律层面缺乏正当性,一旦因交易产生纠纷或被监管部门查处,不仅赚的钱可能被没收,还可能面临罚款等其他处罚。
炒币赚的钱存在被没收的极大可能性。投资者应深刻认识到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与高风险性,远离炒币行为。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如股票、基金、债券等,不仅能保障自身财产安全,还能避免因触犯法律而遭受严重的经济和法律后果,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。